穿裙子的士:叶嘉莹百年诗意与风骨全纪录

穿裙子的士:叶嘉莹百年诗意与风骨全纪录

免费网盘资源分享
2025-08-08 / 0 评论 / 5 阅读 /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
叶嘉莹传记《穿裙子的士》首次完整梳理其百年学术与诗意人生,从北平少女到加拿大讲席,从《迦陵论诗丛稿》到“弱德之美”诗学体系,本文深度解读她如何在烽火、漂泊、丧亲中仍守住诗魂,并附高清珍藏版图谱与网盘全书。

叶嘉莹百岁传记封面 穿裙子的士 诗意人生 学术风骨

从辅仁到南开:一条被诗照亮的迁徙地图

1924 年,北平小院里的“小荷子”第一次读《离骚》时,并不知道余生将以诗为马。1941 年,她师从顾随,课堂上的即兴唱和成为她诗学体系的胚胎;1948 年,渡海赴台,白色恐怖下,她把《杜甫秋兴八首集说》写进暗夜;1969 年,飞往温哥华,枫叶飘零中,她用英文讲《陶渊明饮酒》,让西方听见汉语的平仄心跳。每一次迁徙,行囊里都是手稿与诗卷,她自嘲“我是诗词难民”,却把逃难走成了朝圣。

弱德之美:她给世界的新词

在传统“豪放”“婉约”之外,叶嘉莹提出“弱德之美”——不是软弱,是承受苦难仍不折断的韧性。她写于狱中的《哭女诗》,没有控诉,只有“忍看春水送行舟”的低回;她在丧夫后独守异国的长夜,却完成《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》,用学术取暖。她说:“弱德,是以最温柔的方式坚持最倔强的自我。”这句宣言,如今已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通行暗号。

讲堂上的女先生:她把唐诗讲成现场

听过她课的人,都记得那个场景:灰发微卷,长裙及踝,一句“同学们,我们来看李白的气象”,粉笔轻点黑板,声调忽然拔高,整个教室仿佛刮起长安的风。她讲杜甫的“星垂平野阔”,先关窗,让学生看夜色;讲李商隐的“沧海月明珠有泪”,把珍珠项链放在讲台,灯光一打,泪光盈盈。她反对PPT,坚持板书,因为“诗是时间艺术,得一笔一划慢慢来”。五十年间,她培养了 70 多位博士、700 多位硕士,把迦陵学舍从台湾带到温哥华,再种回南开。

诗与漂泊:十首作品串起一生

  1. 《晚秋杂诗》1944:北平沦陷,18 岁的她用七律写下“极目关河万幕笳”,那是诗人第一次把家国之痛写成个人的呼吸。
  2. 《转蓬》1948:离京渡海,“转蓬辞故土,离乱断人肠”,一句写了后半生的漂泊。
  3. 《留别哈佛》1974:拿到终身教职却选择回国探亲,“此身虽在堪惊”,道尽海外游子的近乡情怯。
  4. 《温哥华枫叶》1977:异国的红,让她想起香山的红叶,“不是秋来人易老,是诗把岁月拉长”。
  5. 《寄北美诸师友》1983:第一次在南开开课,她写信给海外学生,“愿将所得归华夏,不负平生一片心”。
  6. 《金缕曲·南开讲堂》1997:花甲之年,她以词代讲稿,“莫负相逢人海里,且将诗酒酬知己”。
  7. 《哭女诗》2008:长女车祸,她停笔一年,再以七绝九首祭女,“忍向东风问死生”。
  8. 《迦陵诗词稿》自序 2014:九十自述,“一世多艰,寸心如水”。
  9. 《水龙吟·为南开荷花节作》2019:九十五岁再登讲台,“荷香深处认前尘”。
  10. 《百岁感言》2024:百年一瞬,“诗在人在,诗亡人亡”。

如何阅读这本传记:三步走进迦陵世界

  1. 先读附录年表:一条时间线把战火、运动、讲学、获奖全部钉在坐标,再回头读正文,会看到个人与时代的互文。
  2. 再读书信:书中首次披露顾随致叶嘉莹 38 封手札,每页都是师徒对诗的现场。
  3. 最后朗读诗词:用手机录下自己读《秋兴八首集说》的音频,在通勤地铁里听,你会明白什么叫“声韵里的中国”。

0

评论 (0)
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