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探中华2025:徽墨汝瓷汉绣金石的传承突围

非遗探中华2025:徽墨汝瓷汉绣金石的传承突围

免费网盘资源分享
2025-08-07 / 0 评论 / 1 阅读 /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
2025年,腾讯新闻纪录片《非遗探中华》上线,把镜头对准了徽墨、汝瓷、汉绣、金石篆刻四大国家级非遗项目,记录守艺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破茧重生,守住千年技艺的魂与根。

《非遗探中华》2025纪录片官方海报,徽墨汝瓷汉绣金石篆刻同框

徽墨:松烟里的千年黑金

镜头第一站落在黄山脚下古徽州。制墨师傅凌晨四点起床,劈松、烧烟、和胶、杵捣,一步不能省。纪录片里,老师傅捧起一块墨锭,对着晨光端详,像看自己的孩子。他说,现代人用钢笔、键盘,墨汁一瓶能用半年,真正的松烟墨却一年卖不出几担。于是他把墨做进香牌、做进口红外壳,让徽墨以“东方固体香水”的身份重新走到年轻人面前——传承的第一步,是让非遗先“活”在生活里。

汝瓷:天青色的等待与重启

汝州窑火曾断烧八百年。纪录片中的汝瓷守艺人,用二十多年把宋代天青釉色“熬”了回来。片中有个动人细节:师傅把烧坏的瓷片埋进土里,说“让它们回到源头”。为了破解“后继无人”,他在抖音开窑直播,三分钟卖出三百只茶杯,却坚持“只做精品,不卖便宜货”。镜头扫过直播间弹幕,“天青色等烟雨,而我等你”刷屏,传统审美与互联网流量第一次握手言和。

汉绣:绣绷上的武汉声音

汉绣与苏绣、湘绣不同,讲究“花无正果、热闹为先”。武汉封城那一年,绣坊停工,绣娘们把绣绷搬回家,用针线记录空城樱花、防护服背影。纪录片里,年轻设计师把汉绣绣片缝进棒球帽、滑板包,登上上海时装周。老绣娘在后台抹泪,“原来我们的热闹,也能让世界听见”。

金石篆刻:方寸之间的文人刀锋

西泠印社的篆刻大师,守着一块不足三寸的寿山石,一敲就是五十年。片中他教学生刻“永受嘉福”,说一方印要“印面看书卷气,刀口见金石味”。如今,他把篆刻工作坊开进杭州写字楼午休时段,白领用45分钟刻下一枚姓名章,带走的是仪式感,留下的是手艺的呼吸。

传承困局的四种解法

纪录片没有回避痛点:年轻人怕吃苦、市场不买账、原材料涨价、老匠人断代。但它也给出了四条解题思路:

  1. 产品化:让非遗成为“用得上”的日常器物,而非“供起来”的博物馆展品。
  2. 数字化:直播、短视频、数字藏品,把工艺细节放大到像素级,让距离归零。
  3. 跨界力:设计师、程序员、音乐人进场,传统符号与当代语言碰撞出新火花。
  4. 社群化:从师徒制到兴趣社群,学习门槛降低,传承半径扩大,非遗成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。

当片尾曲响起,镜头掠过徽墨的松烟、汝瓷的釉面、汉绣的丝线、篆刻的石屑,四束光汇聚成一句话:传承不是留住过去,而是让过去照亮未来。2025年,如果你也在寻找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方式,这部片子值得按下播放键。

0

评论 (0)

取消